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心理视窗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视窗>>心理研究>>正文
 
在联合国,人们如何看待“女性”?
2017-09-06 09:03  

不管是过去的春晚节目和一个全民热播的纪录片,还是近几年关于女性的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但纵观公共讨论中,貌似大家都更多是从个体的立场去观察这些事件,即是“我”作为男性和女性怎么看这个事情。但在联合国的体系中,“女人”和“性别平等”跟大家理解的很不一样:女人其实不仅是“我”,更是“我们”(We are women)。“性别平等”也不是说女人就要跟男人什么都一样。

当我们把女人这个身份放到整个社会中的时候,很多事情既遥远又陌生,而且是反常识的。

什么是性别主流化?它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性别平等关男人什么事,为啥一定要他们参与进来?

为什么说女人有时候也会歧视自己?

接下来将会给大家分享一下联合国是怎样看待“女性”:

问题一:为什么要提倡性别主流化?

这里面需要科普的第一个概念,叫“性别主流化”。

性别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是指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上评估所有有计划的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策略方法,它使男女双方的关注和经验成为设计、实施、监督和评判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有政策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纳入主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男女平等。”翻译一下,就是从“制度和社会体系”中也要平等。

举个例子,虽然现在在职场上看到很多女性的身影,但在决策层中女性的比例还是只占少数。比如最近两会,女性的人大代表比例是远低于男性的。放眼全世界,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拥有女性国家领导人或者政府首脑的国家比例尚不足10%;目前全球仅有27个国家基本实现了女性在国会或议会参政比例不低于30%这一目标。中国呢,还不在这个30%俱乐部的行列。

如果是关于领导力或从事工程类的工作,女性要跟男性获得同一个职位,所要付出的努力和辛苦程度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并且当公司人事任用时,相对来说,男性会比女性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因为有很多决策者其实默默就已经在内心跳过了这些女性。所以如果你是领导或决策者,性别主流化和性别平等的意识,可能是你要上的一门课。

即使你不是领导或者决策层,你也无法脱离关系,因为社会大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无意识并且是方方面面的。最常见的例子是大家会认为男性的数学能力比女性更好。但是认知神经学的研究发现,大脑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性别分明”,两性的行为差异更多的可能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如果在数学或者理科科目考试之前提醒人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哪怕只是填写“男”或“女”这样的性别选项,女生的成绩也会变差,但男生的成绩却不会有变化。

性别主流化就是要改变这样的氛围,减少各种看不见的障碍,让更多女性能到达自己本应到达的高度。

问题二:为什么男人更要推动性别平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女权主义或性别平等就是女人们的事儿。为什么说推动性别平等需要男性参与?但其实男人的角色也非常重要,而且可能更重要。除了因为男性拥有更多的决策权,还有一点就是男人如果不了解女人,缺乏这种性别平等意识,便很可能会好心做坏事。

很多年前,某个国际援助组织曾经在中国做一个项目,打算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修建一些基础设施。他们非常尊重本地人的意愿,于是召集了一堆村民去开会,最终决定修建一条高速路,结果路修好了之后,当地的女人都非常不满意。因为修路的地方阻断了女人们买菜和接孩子的路,她们要多花半个小时才能去到马路对面。这是一个典型的“缺乏同理心”的设计。

后来花了更多的钱,又修了个人行天桥,这样才皆大欢喜。但是既然已经征集了大家的意见,为什么还会这样呢?是因为最开始召集的村民都是男人,男人们都是开摩托车的,他们想到了自己出行方便,却不了解女人的需要。如果男人脑子里没有这种性别平等的观念,那么所谓平等,最后只是部分女性的小圈子游戏而已。

在两性关系中,也会遇到很多这种情况,更需要男人参与与理解。我的朋友的专业是婚姻家庭治疗,他经常被邀请去讲各种关于两性关系的议题,听众有各式女青年,也有大妈和小女孩。作为资深妇女之友,他是一位积极的性别平等推动者。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他发现女性许多的情感困扰都是因为没有搞清楚:“高跟鞋究竟为谁而穿”。女性一方面已经经济独立,争取到更多工作机会和地位,但另一方面又需要符合“男性”要求,迎合男性审美的要求。

引用梁鸿儒老师的话:“女性在职业和家庭两方面承担着双重负担,而男人却还未习惯做出支持角色——即使做出了也不被认可,多少人真心赞赏一个收入不如妻子的“家庭煮男”或者“奶爸”?这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女性从亲密关系中逃离的时候,男人其实也没有获得任何的好处,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伴侣的男性的幸福感,显然低于有伴侣的男性。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要建立幸福的亲密关系,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男女同胞一起从刻板的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接纳每个人的个性,根据实际能力和机遇分配角色,而不是单纯依靠生理性别(第一性)来决定分工。用最低的心理成本,做自己擅长的事,自然能获得幸福。”

如果有更多像梁老师一样的男性同胞一起努力推动性别平等,如果更多男同胞们可以暂时抛开男人的身份,多运用与生俱来的同理心,尝试学习如何用“女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动,这些小小改变,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涟漪效应。

问题三:为什么女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最后是关于女性赋权。在联合国,他们常常提到一个词叫做“赋权”。我认为,首先要学会赋权的是女人自己。因为往往最愿意歧视女性的人就是自己。

这里要提到元刻板印象。心理学上的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内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简单来说就是“自己对自己身份的看法或认知”。如果把人按照社会性别角色分为男女两种,那么女人对自己作为女人的看法就是元刻板印象。比如有时候我们会听到有人说“女孩子家家就应该穿得漂漂亮亮出门”,“我们女生就应该被照顾”。女人应该“被照顾”、“应该美”,是刻板印象。但如果女人自己也这样认为就是元刻板印象了。

其实如果是男性对女人的歧视和偏见,作为女性,我想大家多少能感受到的。但我常常觉得,作为女性自己对自己这个群体的偏见,其实才是女人自我发展和获得平等的“最大敌人”。比如,传统的母亲会努力成为“女孩”的性别教练:期待把女儿打扮得“更像女孩子一点”(留长头发,穿裙子,买包包),毕业之后就找个好男人嫁掉,不要做太辛苦的工作等等……久而久之,她们也认为自己就“应该”这样。

很多的社会问题,之所以让女性困扰,往往不是因为“被人”怎么样了,而是自己先在脑袋中潜规则了自己。这里面女人开始自己分了流派——第一个流派是白富美派:“女神”“萌妹纸”“白富美”都是男性对女性的称呼,但逐渐也成为女性一种自我标榜的性别标签。这些标签本身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但真正的歧视其实来自于“连我自己都觉得女人就是要以取悦男人为目标”。

第二个流派是钢铁人派:是否认了自己作为女性的生理特征,认为女人应该就跟男人什么都一样,我就可以不需要依靠男人生活,我可以不生小孩,保持单身,漠视社会冷眼,成为强者。

我将第三个流派定义为“女神”派。女神并不是指那些遥不可及的人,而是——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女性,也了解和接纳自己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比如每月来大姨妈会疼,需要休息;我穿红色会比黑色更好看;我渴望爱和被爱;但同时我也是一个独立有思考能力的人,我可以通过努力,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我认为家庭对我更重要,我也可能会选择做全职家庭主妇;我能自由决定是否单身,结婚,和别人发生一夜情还是喜欢同性。这样的人当然就是女神,因为看上去已然完美,其实本质上:她只是接纳自己作为女人的身份,不被社会刻板印象和标签绑架,不与自己为敌而已。

男女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标签,其实是一种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存在。如果拥有性别平等意识,真的可以帮助到更多女性获得更多本来与生俱来的机会。

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

如果你是决策者——

请在用人的时候减少考虑性别的因素,女性常常会给你更多意外惊喜。

如果你是母亲——

努力减少控制,顺从孩子的天性,让你的孩子成为她自己,而不是你理想中“乖女儿”。

如果你是男性——

不妨试试多换位思考,在和女性相处时,多考虑女人的需要,多理解这种跟你来自不同星系的生物。

如果你是女性——

也许可以更多地思考你的感受,而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也可以试试更关注内在,不仅是外表;更多地学会爱,而不仅是被爱。

最后,我想引用Emma Wstson演讲在联合国以妇女署亲善大使的身份做了关于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的演讲。“我们仍旧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好努力着,而我们现在有个团结起来的活动,叫做HeForShe”,我要邀请你往前再站一步,邀请你说出你的想法,邀请你成为为了两性自由奋斗的他或她。并且问问自己,如果不是我,那会是谁?如果不是现在,那会试什么时候?”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重庆市大学城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校区
电话:023-65910193、65910192  邮编: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