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业伦理
当前位置: 首页>>专业伦理>>公文查询>>正文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
2017-12-07 10:40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大学阶段正处于青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熟,社会知识的丰富与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他们在认识自己、了解他人、适应社会等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成才保障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载体、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工作实效,科学地规范和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心理和谐,育德与育心统一,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重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吸引力。

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落实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

2.推进和深化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科学性与实践性结合。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既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性与实效性,学以致用重心下移,又要坚持解决心理行为问题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

——发展和服务、预防和危机干预结合。坚持预防为主、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善后等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结合。高等学校全体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指导下,既要充分发挥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同辈互助的意识和能力。

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工作方式

3.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努力践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理性平和、乐观开朗、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其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服务,做好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提高学习成才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适应职业的能力。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切实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4.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技能。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行为问题;了解并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努力构建和完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专兼职教师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和畅通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5.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方式,要按照“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均衡发展”的工作要求。

循序渐进。要普及心理健康意识,巩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深化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改革和创新,循序渐进、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逐步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联动机制,普遍建立规范、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突出重点。加快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课程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课程建设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系统地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切实发挥中心在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分类指导。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要在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质量和成效,率先建立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条件有待改善的高等学校,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和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均衡发展。推动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心理健康教育公平,推进区域和不同高校之间心理健康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步完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倾斜,加强支持指导和帮扶力度,逐步缩小东西部和区域之间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差距,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协调发展。

三、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6.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夯实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开发自我心理潜能;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重点是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婚姻、自我与人格发展、情绪与压力管理、社会与生活适应以及就业创业与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夯实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使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适应新环境和解决“高考后遗症 ”等内容上,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与适应;中高年级学生要以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能,以及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为重点;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要配合升学、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和职业特点,做好升学或就业创业心理准备。要重视单亲离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运用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技能。培训心理调适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学生能及时消除心理困惑,调节负性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保健技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7.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必须从不同学校的实际和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针对性与实效性统一。

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习成才、交友择业、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学业压力,克服考试焦虑,为成才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奠定基础;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尊师爱友孝亲,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认识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为建立家庭和为人父母做好准备;帮助学生进一步调节和管理自我情绪,提高克服困难、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绪品质和意志品质;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和志愿者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优化人格特征,增强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的创新型和自我提升型人才;在充分了解自己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和生涯规划,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情绪和职业生活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和自我价值感。让他们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理解终身学习概念的新内涵,培养自己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让他们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热爱职业,劳动光荣,崇尚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平等、谦让、友善和宽容,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关注自己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情绪管理,做积极、乐观、善于面对现实的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职业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让他们享受成功体验,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职业选择能力,做好职业心理准备;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勇于面对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认同职业角色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根据研究生文化水平高、民主参与意识突出、自我管理能力强,以及面临学业、就业、经济、婚恋等实际困难及科研压力,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等工作。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服务和团体辅导项目,帮助他们处理好与导师的师生关系,重点解决好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恋爱婚姻、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困惑,以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同步提高,培养他们不畏艰难的科学作风、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求新探异的创新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品格、合作沟通的团队精神。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业务水平提高紧密结合。

四、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为主要渠道,形成学校与院系、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自助与他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要主动占领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使互联网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着力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网页,牢牢把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主动权。

9.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将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专业学习中;注重发挥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辅导员、党团工作者和专兼职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工作、党团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0.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各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通过线上线下、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防止学科化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正确处理自身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

1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中心建设。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重要场所。各高等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以发展性辅导或咨询为主,面向全校学生,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心理咨询机构要科学地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严格区分心理咨询中心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工作的性质、任务。在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将他们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和治理机制之间的联动,切实提高预防和干预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高等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的值班、预约、重点反馈等制度,用于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场地至少应满足100平米/6000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开展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他们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可能损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要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

12.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开办专题网站(网页),充分开发利用网上教育资源。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环境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通过朋辈互助、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大力开展有益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音乐艺术鉴赏活动,要积极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学习与运用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13.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要加强与医疗机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要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14.要积极推广教育部确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运用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适合我国国情、反映中国文化心理和学生特点的心理评估工具,为实现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参考。

五、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15.加强对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国内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咨询、评价和指导;组织编写师资培训使用的正式教材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普读物;组织开展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中,积极支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各高等学校要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任组长,并明确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心理咨询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和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

1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基础扎实、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教师要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宜少量、精干,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或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编制中统筹解决,原则上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序列,评聘相应的教师职务,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原则上按师生比1:4000配置,但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机构的高等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队伍管理序列。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或给予报酬。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享受辅导员同等待遇。

17.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要积极开展对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切实提高他们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培训形式包括集中培训、专题培训、讲座培训和网络培训等,培训内容包括职业伦理、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习督导等。培训工作要规范化系统化,坚持长期分类进行。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学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业务培训。

18.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19.组织开展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督导工作。为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落到实处,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组织或委托国内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对各地、各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进行评估、督导。评估、督导内容包括学校重视和支持程度、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和开展辅导或咨询的情况以及工作的实效等。

20.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和科学研究。高等学校要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和场地,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常用心理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和心理健康类书籍等心理健康教育产品,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每年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至少应达到15元/人。教育部将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政策,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题研究和工作、学术交流,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政策并予以必要的保证,切实做到领导责任落实、机构设置落实、队伍建设落实、制度建设落实、工作场地落实、经费投入落实,努力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全国民办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参照本《纲要》安排部署。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重庆市大学城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校区
电话:023-65910193、65910192  邮编: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