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心理视窗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视窗>>心理研究>>正文
 
【心理防疫】在“云生活”的状态中建立好“心理缓冲”
2020-03-24 08:00  

近日来,在各地各部门的齐心协力下,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有条不紊地朝着好转的趋势发展,目前许多省份已无新增病例。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没有彻底清零和确保全国均无新增病例的情况下,复工和防控工作依然要谨慎对待,所以大多数人还要继续保持着“云生活”的状态——在家自主办公和学习。因此,疫情结束后正式进入复工复学前的这个关键过渡期,我们应该提早建立好“心理缓冲”,为之后快速地进入正常生活模式做好建设性准备。

“心理缓冲”之平稳情绪状态

传染病对人群来说是一个非常强的应激事件,此次疫情期间尤其是历经了长期居家隔离后,很多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愤怒甚至抑郁,而大量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因此,有效地情绪调节就变得至关重要。

不论初期对新冠病毒一无所知而产生的负性情绪,还是现阶段形势好转而感到积极乐观,我们都应该将这些情绪体验控制在一个适度的水平。尤其在为全面复工复学准备之时,既不过分放大焦虑与担忧,也不盲目乐观而放松警惕,尽量把情绪状态放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上,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语音视频保持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与家人或朋友建立彼此的情感支持。其中,应特别注意对中高考学生的情绪安抚,家长应在其居家学习的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及时帮助他们舒缓心理压力,平稳心态。

“心理缓冲”之巩固良性认知

随着官方信息不断透明与公开化,人们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也更加客观与理性化。居家隔离期间,多数小区都采取封闭式管理,因此与他人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少,民众自我防控意识也较强。然而随着部分企业的复工复产,公共场所陆续开放,加之疫情形势朝好的趋势发展,在这个关键期,如何进一步巩固对目前形势的良性认知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对“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和“武汉什么时候能解封”的问题上,李兰娟院士表示,目前全国范围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武汉疫情也在明显变好,希望3月底新增病例可以全部清零,并从全国范围内看,大部分省市基本可以回归到正常,但个别省市还需要再坚持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应该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做好手头工作,安排好自主学习,继续以科学的态度关注疫情发展即可,逐步让自己的生活状态回到疫情前的稳定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个体对心理应激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评估自己目前情绪和行为反应时,应多以纠正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为主,如果感到自我认知水平存在明显降低,应寻求帮助。

“心理缓冲”之增强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影响行为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个体本身行为的结果,另一个是受自我认知影响而形成对自己行为能力与结果的期待,即个体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把后者定义为自我效能感。现阶段,多数人在家中都无法有效的完成既定目标,比如最简单的早睡早起。本身居家隔离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产生控制感缺失,再加之无法有效的进入工作学习状态,从而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缺失感,以致于降低自我效能感,产生极强的无力无助感,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增强自我效能,增强行动信心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首先,应该彻底建立一个规律的作息,尤其降低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比如用睡前阅读纸质书代替刷手机和玩游戏,优先保证每天都有一个充沛的精神状态;其次,制定详细的计划列表,并将任务清单拆分成非常容易的小目标,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列完成,从而逐渐地提升专注度;最后,及时总结经验并调整目标任务,要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养成健康的行为模式。

不论对目前 “云生活”的状态,还是之后回归到正常生活轨迹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加行动信心,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接纳自己,感受自己的内在情绪。趁着疫情居家期间,了解并欣赏自己,或许还能发掘出更多未知的潜能。

静待疫情结束之时,继续坚持严格的防控措施,不掉以轻心,同时积极主动地调整好身心状态,为最后正式复工复学提前建立好“心理缓冲”。

原文链接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重庆市大学城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校区
电话:023-65910193、65910192  邮编: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