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心理视窗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视窗>>心理书籍>>正文
 
心理咨询师张兴瑜力荐精选书单
2020-04-22 16:31  

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美】贝弗莉·恩格尔

内容简介:羞耻感是个体在遭到虐待后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并且是各种虐待的核心,它深深贯穿于受害者的观念和行为中。这本书深入探究了因童年创伤引发的羞耻感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对受害者造成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践的支持下,一直致力于治疗童年创伤受害者的贝弗莉•恩格尔创设了同情自愈项目,此项目结合了有关自我同情、同情心和羞耻感的开创性研究,其特定的流程和专门的训练可以让童年创伤的受害者减轻或消除自身的羞耻感,不再沉沦于过往。

推荐理由:家为何家会伤人?从心理学与生活的角度来看,家庭暴力是造成人格扭曲、变态心理的关键因素。谁的童年还没点伤害,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如果要比较一下生命中不同时期对于我们的影响,影响最大的一定是童年。童年时被虐待会引起羞耻感,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去应对童年虐待行为引发的羞耻感。

阅读心得:我们能否感受自身的价值,会不会感到疏离、孤独,取决于童年家庭是否让自己有归属感;父母相处的方式,会影响我们对婚姻的认识;家庭关系如何,会影响我们和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成年后,有人对儿时的伤害淡淡一笑,有人却深藏心底,不愿回忆,更不愿谈及。愿这本书能帮助对原生家庭存在不满的朋友走出童年伤害的阴影,试着学会和解,学会自我救赎,克服羞耻感,放下怨恨,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活出生命的意义,希望每个人都生活在有爱的家庭。

金句摘要:当孩子不断地受到评判时,便会潜移默化地将这些评判内化。父母的评判言犹在耳,就好像融入内心变成了自己的声音,这便是所谓的“对父母的内向投射”。

《自愈的本能——抑郁、焦虑和情绪压力的七大自然疗法》大卫·塞尔旺施莱伯

内容简介:抑郁和焦虑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会常常出现,这本书教我们如何排解这类情绪。既把病理机制说得很清楚,更把方法路径说的言简意赅。把身心健康和人体自愈系统由浅至深做了理念和研究方面的讲解梳理,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自我训练缓解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带来的精神焦虑,树立自信力,重拾起对生活的信心。

推荐理由:《自愈的本能:抑郁、焦虑和情绪压力的七大自然疗法》既可以为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的人群排忧解难,促使他们使用健康自然的疗法彻底治愈疾病,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也能够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有巨大压力的上班族、学生等人群减轻负担,帮助其打造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对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阅读心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被抑郁、焦虑和压力“折磨过”。常识中,我们通常认为身体和精神是没有关联或者关联不大的,所以忽视了身体对精神的影响,或者一味的靠药物来控制精神,结果困顿于精神的桎梏中无法自拔。本书介绍的自然疗法的核心在于:以人体同大脑的关系为基础,唤醒我们体内的自愈本能,调控我们的情绪,彻底消除抑郁、焦虑和压力。

金句摘要:

(1)完全放纵情感,并不会令生命完美。情感需要负责认知的脑部提供理性分析来驯化它们,否则我们在如火如荼的行动中鲁莽下决定,很可能会损害人际关系的复杂平衡。

(2)非暴力肯定性沟通的第一个原则是用陈述客观事实来取代判断,即取代批评。

《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亚瑟·乔拉米卡利凯瑟琳·柯茜

 

内容简介:哈佛大学医学教授,全球共享权威及第一人历史23年获得的人性反思,这本书充满温情力量,带你重视并学会与他人感同身受,在你爱的人需要抚慰、疗愈、温暖、理解与倾听时,能够陪Ta度过所有绝望和黑暗。

推荐理由:这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拒绝接受普遍的医学标签和治疗人类痛苦的医学实践,也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因共情缺失致弟弟自杀的人性沉思,更是一个教人们如何伴爱的人度过悲伤、无助、迷茫和绝望的实用指南。

阅读心得:此书分成了两个部分,上半部分说了共情对人产生的影响和益处,下半部分则相反。从基因上已经决定了人终究是群居动物,我们需要对方的关切和慰问,我们得到爱,同时也给予爱。不给他人下标签,去尝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

金句摘要:

(1)共情就是那道光,能穿透痛苦和恐惧的漫漫黑暗,找到我们生而为人的共通之处。

(2)当人们正遭受痛苦或困扰时,他们最深切的渴望是被当作特例而不是常规现象来被对待。

(3)避免使用“总是”这个词:不要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亲密关系疗愈之道》史密斯

内容简介:该书阐述了恐惧和童年创伤的关联,探索了恐惧深层的根源,指出恐惧是共依存状态的肇因,造成关系里最大的挣扎和受苦,同时也引导读者一步步地走出苦痛的谜团。如果你有内在的平和,那么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安然。

推荐理由:所有关系的背后,根源溯源,都是人与自身的关系。经由不同的机制,投射也罢,移情也罢,总之是把自己放到了他人的身上,从而把和自己的关系变成了和他人的关系,然后通过和他人的关系来处理和自己的关系。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复杂深奥的道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早年生活中的经历、潜意识的力量在我们当下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相信这本书会令所有身处关系之中,对探索关系、提升关系质量感兴趣的人,心生喜悦并有所收获。

阅读心得: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关系无处不在。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人生的质量,对关系的经营就是对自我的经营。人人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会不惜为此取悦他人、委屈自己。但是真正的良好关系,并不能仅仅通过向外求而得来。重要的还是自我修炼、内在和谐。当我们能够成熟到把自己的内心照顾好,就能看明白给我们带来痛苦的那些人或事,究竟想要传达什么信息。如果我们学会将这些信息解码,并进行自我反省和调节,相信即使没有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也能让心灵更完善,让生活更美好。

金句摘要:在成年人的故事背后,一般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童年时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情感受挫和理想破灭,会在负性移情中重建,创伤是留在心底的抛弃或背叛,是曾经被拒绝或压抑的冲动的延伸。这样的情景常常发生:当伴侣中的一方千方百计地“求关注”,想与对方沟通时,对方却“看不见”,他的目光直接越过了伴侣,人还在,但思想已经抽离。这往往会刺激“求关注”的一方情绪更加激昂,甚至歇斯底里,而“看不见”的一方则更加冷酷无情地回避??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个人从不反省困扰自己的真实冲突,就总是会被无意识的恐惧、伤害、失望击中。

《内在父母的觉醒:给内在小孩无条件的养育》约翰·波拉德

内容简介:内在小孩之父波拉德核心思想首次引进。我们一切关系都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关系的外化。透视焦虑矛盾自卑恐惧等内心的冲突,做你自己的内在父母,超越童年创伤和原生家庭的桎梏,重建自我。我们不能够把别人当成自己“好的父母”来对待你内在的孩子,我们需要把主动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反应来去滋养我们的孩子。我们重要的是要赋予自己提供的滋养的能力,来去调试我们的内在的父母。

推荐理由:CBT认知行为疗法里教我们在感到焦虑抑郁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对话,这本书是如何进行自我对话的实际操作指南。作为成年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唤醒内在父母去安抚疗愈内在受伤的小孩。不管内在小孩行为为何,背后总藏着对安全感、被接纳理解、被看见、被爱、被尊重、被认可、生理上的亲近与拥抱中的一种需求。

阅读心得:当内在父母开始聆听并了解内在小孩的渴求和需要,对内在小孩倾注爱,并以滋养和支持的方式养育内在小孩时,内在小孩也能体验到更好的养育带来的益处。这两个自我将会继续相互激励、改善关系,我们的内在幸福感会提升,内部关系也会得到平衡。

金句摘要:积极自我养育的第一步,是训练你的意识去聆听只属于你自己的、特别的内部对话。通过实践第三部分中的自我养育练习,你会对自己的内部对话产生深刻的敏感和觉察。你将学会记录内部对话的方法,从而研究和改进自我养育。你也将学会如何使用这半小时的练习来轻松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研究内部对话还可以揭示阻碍你获得人生幸福的隐形障碍。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个情绪/心理问题,最初都来源于内部对话中的冲突。无论你是感到害怕、厌烦、困惑还是愤怒,内部对话都会启示你:接下来你需要做些什么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让它变得更加轻松或美好。越是学会在内部对话中积极地自我养育,你的人生就越有意义。

《母爱的羁绊》麦克布莱德

内容简介: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本书聚焦的问题看似很小:你得是女性,并且母亲有“自恋特质”,似乎这事儿才跟你有关。但母亲自恋以及相关的家庭互动,背后涉及很多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作者关注的,主要是自恋母亲及其育儿方式对后代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技巧。但如果读者对书中的案例多加留意就会发现,即便在女权主义风起云涌的美国,家庭结构和互动,仍然在很多方面呈现强烈的父权色彩。家庭对女性的期待,大多数时候仍然是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女性要随时待命,满足他人的各种需求。而当家里的母亲具有自恋特质的时候,家庭等级结构对女儿施加了另一重压力。女儿遭受的双重剥削,可能在尚未成年的时候就开始了。

推荐理由:中国的家庭系统正在遭遇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们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父母来自一个遭受过多剥夺的时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里留下隐而未察的缺乏与创伤,以至于他们后来会不自觉地在孩子身上寻求补偿:一方面,他们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溺爱;另一方面,他们会在学业上对孩子过高期待与强求。

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又强化了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以至于许多父母在孩子教育上采用*强制的方式,用自己的经验去代替孩子的经验,用自己的“真理”压制孩子的思考,这些都挫伤了孩子的生命潜能,压抑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在中国,关心孩子成长的母亲,需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可以帮助女性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母亲(或女儿),也帮助治疗师了解求助者。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帮助我们重塑自我。

阅读心得: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作者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考察母女关系中复杂的心理状态,读来平实温暖却又发人深省,书中例举大量女儿们的心声,令人心生同情。在帮助她们重塑健康人生的同时,还会起到激励作用。

金句摘要:在体验情感方面,说和做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意味着要谈论创伤,类似于在一场声音刺耳的摇滚音乐会上体验痛苦。你可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讲一个故事,但这不是“体验”。体验情感是从身体里释放伤痛的唯一方法。举个例子,我可以向你讲述参加我外婆葬礼的事,事无巨细地描绘死、丧葬服务、参加葬礼的人、亲戚、牧师、鲜花、送葬,等等,但这是对葬礼和她的去世的谈论,这是对事件的描述。而如果我是在体验这件事,我讲的还是同一个故事,但同时会感觉到失落和悲伤。这是截然不同的场景,当我描述事情的经过和它对我的影响时,你能看到我的眼泪,感受到我的痛苦,而我自己也可以。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重庆市大学城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校区
电话:023-65910193、65910192  邮编: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