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心理视窗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视窗>>心理研究>>正文
 
暴雨灾后心理干预手册
2021-07-27 09:06  

灾难发生后,我们能够提供的支援是分为两部分,一是物质支援,二是心理支援。

据统计,在灾难发生后,70%的人群随着时间逐渐自愈;30%的当事人会发展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酒精依赖、药物滥用等情形。整个人群的7%~8%会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灾后的心理支援是在灾情发生后,我们应当第一时间对当事人进行心理支援,发现潜在的心理危机,避免创伤进一步扩大。

1、暴雨灾害后会发生哪些心理问题?

受灾者的情绪有哪些?是危险结束,就不再会有焦虑吗?

其实并不是的,灾难后,我们的情绪变化分为不同阶段。

(1)应激阶段

灾难发生后的几天到一周左右的时间,受灾者会进入应激阶段。这时候,大家情绪上还在处理的是财务损失、身体创伤带来的影响。

此刻最紧急的心理支援是,将他们带到安全地带,帮助他们重建安全感,让他们意识到“已经脱离险境”。

(2)灾后阶段

在灾难发生几周到一个月之间,高度紧张的危险时刻已经结束,物质损失、身体创伤都得到相对应的解决,但是此时焦虑情绪反而更加凸显。

此时,我们首先不要否定对方的情绪,在对方有了信任感之后,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痛苦。如果当事人情况非常严重,则需要专业心理干预。

(3)恢复和重建阶段

大多数人在经历灾难后的一个月后,焦虑情绪获得缓解。但是30%左右的人仍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情绪障碍,而7%~8%左右的人群6个月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也有少部分人具有迟发性反应,也就是事件发生后半年才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如果我们并没有遭遇严重危险,是否不需要进行干预?也不是的!

经历了生死时刻的大众是心理救援的重点对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群就不需要心理干预。

即便是并没有遭遇严重危险,但是同处在灾区,人们仍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造成强烈焦虑。

同时,有研究表明,一位危机事件当事人能影响到2030人,对他们造成间接性心理冲击。因而,如果你身处灾区、或是亲友处于灾区,建议尽早进行心理干预。

2、出现了哪些反应,就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呢?

  • 生理方面:失眠、梦魇、疲倦感、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口干等;

  • 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 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自艾、无能为力感、高度紧张、不信任他人等;

  • 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斗殴、喜欢独处、时常回想起灾难场景、过度依赖他人等

          3、暴雨灾害后,该怎样自己调节心理健康?

如果遭遇到了上一节提到的负面征兆,就需要尽快进行心理干预。您可以先自助调节,但如果没有任何改善,则需要尽快进行求助。

(1)曾经面对高危场景的人群

如果您在这次暴雨灾害当中,曾经陷入十分危险的情况,那么建议您无论是否感受到情绪上的变化,都尽快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会默认保持一种核心信念:即“我所处的世界是安全的”,然而,当这种信念被挑战后,“我所处的世界是危险”的观念就会代替原有观念。即便您无法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仍然可能被焦虑和危机感影响。

除了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外,您可以先通过以下方式缓解自己的情绪:

1、寻求支持,和亲密的朋友沟通曾经发生过的细节,通过充分描述释放情绪压力;

2、始终和亲人待在一起,这种陪伴感会让我们产生安全感,缓解创伤事件带来的恐慌;3、每天冥想,放空自己的思绪,关注自己的呼吸、放松浑身肌肉,感受到此时此刻的自己;

4、在灾情结束前,尽量不再接触相关救援信息,避免触发负面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对您来说,自己调节情绪可能并不足够,在您准备好后,尽快寻求专业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的帮助!

(2)危险场景的目击者

如果您是危险场景的目击者,目睹了其他人的死亡、危险场景,常会出现的心理反应包括:愧疚感(对幸免于难产生自责)、自责(怀疑自己是否尽力,认为自己有可能帮助到遇险的人)、恐惧感(很容易代入到遇险者的视角)。

以上情绪都是遇到此类场景的正常心理反应,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尝试缓解自己的心理负担:

1、多给予自己和周围亲友鼓励,彼此之间相互打气,避免指责自己或其他救援人员的行动;

2、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尝试分享给自己信任的人;

3、规律作息,观察自己身心状态的变化;

4、接受别人的帮助和关怀。

如果您在几周后,情绪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可以寻求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干预。

(3)未成年儿童

未成年儿童同样会受到暴雨灾情的影响,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办法很好地描述自己的情绪。照顾者应当留心注意未成年儿童的行为变化。

如果儿童出现反复噩梦、异常黏人、比原来更经常玩水、常使用“淹死”“暴雨把人冲走”等词语,则孩子很有可能受到暴雨灾害的心理冲击,感受到了强烈的压力和恐惧感。照顾者应当密切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并通过以下方式缓解孩子的压力:

1、减少批评和打骂行为,即便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或情绪暴怒,也请温和地和孩子沟通;

2、鼓励孩子分享自己在暴雨发生时的情绪;

3、主动并反复告诉孩子,“现在我们已经安全”;

4、始终都有家人陪伴孩子,提供安全感;

5、和孩子分享救援成功的新闻,告诉孩子始终都有人提供帮助。

(4)其他人群

如果您没有遇到紧急场景,也没有目睹危险事件的发生,并不意味着您的情绪完全不受到灾情的影响。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

1、察觉当下的情绪,给自己的每个情绪命名,体会当下同时有几种情绪存在;

2、尝试为自己的每种情绪归因:我们常常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但是不留意为什么会产生。在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时,尝试追溯最初引发这个情绪的时刻;

3、接纳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内心使用的语言,避免否定自己的词汇,如“心理素质差”、“能力不足”等;

4、筛选正确的信息源,只关注官方发布信息,避免谣言、小道消息带来的恐慌情绪。

(5)帮助其他人时,应避免的语言

作为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是“陪伴”,只是陪伴本身就能够给对方带来安全感。

如果对方对你足够信任,可以增加身体接触,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温暖。

要注意避免使用这些语言扩大他们的内心创伤:

  • 我知道你现在的感受,我能理解

  • 你活下来真的很幸运了,有的人比你更惨

  • 你还有家人、孩子

  • (如果当事人有灾难中丧亲)TA离开时没有太多痛苦

  • 时间会治愈一切,你得坚强起来

这些话语反而会拉开你和他们的距离,相反,你可以说以下的话语,鼓励对方进行倾诉:

  • 你经历的事情和危险,让我很难过

  • 你现在已经安全了

  • 你不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你可以尽情表达出来

  • 你的反应是正常的,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有这种感受的。

4、特大暴雨灾害后常出现的案例和干预方式

(1)我身边有人因为灾情过世,但是他的亲人却表现很乐观,是因为太冷漠吗?

每个人面对创伤事件的反应都不同,有的人直接将情绪表达出来,而另一部分人则习惯性隐藏。

表现得乐观,并不意味着他们内心没有受到创伤。

我们仍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给予关怀,鼓励他们倾诉。

(2)暴雨灾情后,我经常焦虑恐惧,是否会影响到孩子?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父母的情绪和行为会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影响。

因灾情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而无暇顾及子女——这类人群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最需要接受灾后心理干预的人群”之一。

这种情况下,请及时联系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3)我家孩子变得很不懂事,总玩点和洪水相关的游戏,把整盆水泼人,或者经常说点不适宜的话,比如“把你淹死”,这是为什么?

许多儿童在经历了灾难后,对焦虑的表达和成人有所不同。

他们常会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重现灾难时的场景,或者从语言上用灾难时发生的事去诅咒其他人。

这是他们内心创伤的表现,家长如果关注到孩子们这样的行为,请不要武断地认为“孩子太不懂事”而忽略掉。及时求助专业人士,避免孩子们内心的创伤进一步扩大。

(4)灾情结束后,我们全家一起出游,这样能帮我们忘掉惨痛的经历吗?

大家普遍认为,换一个环境就能改善心境。

但实际上,出游等行为,能够暂时让一个人分心,却无法消除内心阴影。作为缓冲情绪的手段,是可以和家人一同出游。

但是旅行并不能代替心理干预,在情绪得到缓冲后,仍需要接受心理干预。

(5)灾难发生后,我的亲人残疾了,我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怎么办?

不幸发生后,我们只有接受现实,才能够继续前行。此时,您的亲人同样处在非常需要人关怀的阶段,陪伴他们、鼓励他们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如果,您因为他们残疾,产生强烈的焦虑、愤怒情绪,甚至忍不住控制打骂、漠视他们,这意味着您同样处于非常焦虑、抗拒现实的情景。此情境下,建议您和亲人都接受专业人士的帮助。

(6)灾难发生后,他“祥林嫂”一样,反复给我说发生的事情经过,我该怎么办?

很多人认为,事后不去聊当事发生了什么更好。

但其实,这种想法并不科学,事后的倾述和描述是他们情绪释放的途径。

我们应当鼓励他们说出具体的经历,甚至通过询问细节,让他们补充完自己的表达。

当他们的情绪得到完全释放,就会逐渐停止讨论这件事。限制他们的倾诉,不仅让他们更容易提起这个话头,也会让情绪被积压。

如果您本人也是灾难当事人,但是因为自己的回避感,暂时不愿意和任何人讨论,那可以在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后,建议他们和专业人士进行倾诉。

(7)他是灾难幸存者,但是因为没能及时救助另一个人,始终都感觉到内疚怎么办?

很多灾难的幸存者,在目睹了其他人的离世后,很容易产生内疚感。尤其是离世者曾经发出求救,但是自己无能为力。

这些人很容易把事情归因为自己的错误,当做自己能力或者道义上的瑕疵。

这是很常见的灾后心理,此时尽快向专业心理咨询人士求助。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向心理咨询人员转述幸存者的遭遇、事后反应等,供专业人士界定问题并提出干预方案。

                5、在哪里可以寻求干预?

(1)三甲医院精神科

许多三甲医院都会设置精神科,您可以通过电话或线下挂号;精神科医生可以对您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药物干预。

(2)线下心理咨询工作室

心理咨询师通过不同的认知疗法,帮助您发现并改善认知上出现的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您需要对咨询师的资质进行确,确保对方具有行业内信任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人社部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证、精神科医师证、心理治疗师证等)。

(3)线上心理咨询平台

您也可以选择线上心理咨询。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对咨询师的准入标准已进行筛选,并将相关信息对外展示。

                                  --转自公众号壹点灵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重庆市大学城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校区
电话:023-65910193、65910192  邮编: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