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心理视窗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视窗>>心理研究>>正文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的五个维度
2022-05-24 10: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育人指导纲要》,纲要的发布进一步表明党和国家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视,也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4月,教育部等本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意见再一次的提到心理育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历史课题。而时代新人的培养离不开心理育人工作,它体现心理育人价值在新时代的价值承载,发挥心理育人对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导向价值、道德人格塑造价值、积极行为激励价值、健康心态调控价值、心理素质提升价值、思想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价值,挖掘心理育人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价值,促进心理育人价值实现。“心理育人”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或技术,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特质出发,把握受教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规律,营造良好心理环境与氛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人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而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心理育人是一种氛围、理念、也是一种方法与技术。

因此,新时代心理育人符合国家战略层面心理健康建设培育的需要,有利于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要在高度、深度、广度、温度和精度上发力,不断发挥心理育人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聚焦心理育人的高度之维

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心理需要为工作出发点,以提升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以学生自助成长为指引,心理育人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根本理念。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学生,关注问题学生,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让心理育人为时代新人服务。

1.高校心理育人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发展规划给我们一个重要启发就是:新时期关注全体公民的心理健康,提升全体公民的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全体公民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他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启示是: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心理需要为工作出发点,以提升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以学生自助成长为指引,心理育人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根本理念。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学生,关注问题学生,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回归“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心理育人本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全体学生主动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主动发掘自身的潜能。

2.高校心理育人的目标是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拥有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拥有促进心理健康的技能、拥有对待心理疾病患者的正确观念、拥有助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愈水平,塑造健全人格,以及发挥自身应有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和服务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3.高校心理育人理应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完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出发,促进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最终为思想政治教育培植健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自助成长,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培养时代新人服务。

聚焦心理育人的深度之维

心理育人,要求心育工作不能仅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层面,即个体心理的健康和完善,而要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组织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由“育心”向“育人”的转化。开展心理育人工作要融合思政教育、融合课程思政、融合东西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让心理育人更有深度。

1.心理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改革开放以来,心理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结合问题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也在不断的探讨他们之间的深度融合问题。心理育人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从心理育人那里获益多多。心理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一样,工作方法不一样,但工作对象和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心理育人关注个体的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素养,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全发展为目的,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温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多的是宏观指导,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正确的三观对学生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有积极意义,对学生的积极心态培育具有引领作用。两者的深度融合才有两者的共同发展,才有两者的生命力,而这也是中国高校心理育人特色的生动体现。

2.心理育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要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参与学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全员参与心理育人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助学习、自我调适、自我保健、自我成长的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需要发挥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作用,而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的融合,值得我们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思政教育意义,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内涵,同思想政治教育课一起同向同行,协同配合,从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处事方式产生影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也要发挥课程思政作用,让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从课程中挖掘心理育人元素,展示教师本身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特质,让教师人格魅力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元素。

3.心理育人方法与西方心理咨询方法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应该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本土化特色。首先,把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实现育心与育德的深度融合;第二,高校心理育人方式要符合国情、校情,寻找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涵养功夫观,也就是说未来心理育人的方法应该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中的养心思想来达到心理育人的目标;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起源于欧美国家,其理论基础、方法论、技术与语言表达,大多带有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色彩,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新时代,如何推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而走向心理育人,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培育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心理育人模式,将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和中国传统的心理调节方式与理念相结合,共同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服务。

聚焦心理育人的广度之维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不仅是心理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要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优势,构建“三全育心”格局。同时,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发挥“互联网+心理育人”优势,发挥第二课堂在育心中的优势。不断拓展心理育人的广度。

1.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心理育人格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老师的工作职责,心理育人是学校各个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心理育人需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全员共同参与,需要全方位投入,需要发挥心理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心理育人涉及到学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会渗透到或体现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其他育人环节中。所以高校要转变观念,从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开始,让全体教师都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让微笑服务的后勤人员给予大学生真诚的帮助和服务,让朋辈之间的心理互助成为校园的常态,让校园活动成为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有效载体,各部门各教育环节齐心协力,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协同心理育人的功效,促进各方面育人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

2.打造适应新时代特点的“互联网+心理育人”平台。为适应学生需求和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还应建立“互联网+心理育人”平台,学生可以实现线上咨询、线上预约、线上留言、线上学习、线上互动、线上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线上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线上心理自助成长等,为学生提供随时化、便捷化、自助化的心理服务;“互联网+心理育人”平台打破了时空界限,为心理育人注入了新的可能,尤其是解决了校外班级、校外实习点、校外住宿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问题;“互联网+心理育人”,还应发挥网络、微信公众平台、电台等新媒体优势,制作和发布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原创文章、视频、音频等心理育人产品。

3.开创心理育人第二课堂广泛载体。积极开创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心理素质提升,获得更高的心理健康素养。如:与学生一起运动,通过运动改善情绪;《心理访谈》电台节目,传播心理技巧普及心理知识;《视说心理》视频节目,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制作成学生爱看的《视说心理》5分钟的短视频;《身边的幸福》主题交流活动,邀请老师、学生、校友或者各行业较成功的人士为大家分享成长经历,成才故事,获取幸福的美妙感觉;启迪自己的心智;《我把好书说给你听》音频节目,由学生自行阅读心理书籍,撰写感想,并把阅读感受通过音频传递出来;以及《团体心理辅导》《朋辈心语》《心理素质拓展》等等活动。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采取直抵人心的办法,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让心理育人实现全覆盖,大学生也更能接受和参与其中。

聚焦心理育人的温度之维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要聚焦学生心理特点,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体现更多人文关怀,帮助个人成长。同时,我们的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在工作中体现更多温度,让学生在温暖的氛围中治愈心灵。

1.心理育人应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要把关心学生的成长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定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研究和关注大学生的情绪发展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确实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入手,帮助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培育大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2.心理育人应贯穿更多的人文关怀,聚焦个人成长。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民的社会心态出现了一些比较消极的现象,出现了功利、浮躁、极端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这样的社会心态影响了国家的安定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危害了社会健康,影响了人民奔小康、追求更高幸福的步伐。另一方面,国家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如何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心理服务的发展和建设,开展全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疏导工作势在必行。每个人都要学会理性平和的看待这个社会,与这个社会和谐相处,倡导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和谐社会的思想;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向上,有生活目标,有人生理想,有积极的行动,有积极的心理品质。2019年12月开始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这场来势凶猛且充满未知的疫情,大学生普遍都出现到了恐慌、焦虑、紧张、担心、无助等情绪表现,甚至有些大学生因为认知方式、个性特点、身心状态、经验图式、社会支持等因素不能正确的看待疫情发展,逐渐表现出了过度恐慌,整日提心吊胆,甚至产生了抑郁、焦虑、强迫、敌对、失眠等症状,出现了强烈的应激反应,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稳定。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面对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事件,大学生如何应对突发事件,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理应贯穿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个人的成长,提升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是心理育人的现实需求。

3.心理育人应有温暖的服务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心理育人工作队伍更应该如此,要在学生面前传递热爱生活、阳光开朗、积极的生活状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时刻体现处关心、关爱,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爱,给学生以力量。

聚焦心理育人的精度之维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注重心理育人体系建设,注重发挥朋辈学生群体的作用,注重构建有效的危机预防体系。让心理育人工作更有精度。

1.让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更精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这一论述指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重要性。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公民对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疾病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公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同度较低,这就导致很多公民存在心理问题后得不到重视,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还存在一定的歧视,公民主动求医行为较低,间接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应该学习和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服务自己也服务大众。高校应该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让每位大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贴近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小班制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咨询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工作中的作用;发挥网络、微信公众平台、电台等新媒体优势,制作和发布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文章、视频、音频等内容;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懂得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懂得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懂得基本的心理危机求助方法,懂得基本的助人技巧。

2.让心理育人体系更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学校心理育人工作也应该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高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提供能够满足服务需求的场所,经费有保障;新时代,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希望得到的心理服务需求在不断提高,在现实背景下,为适应学生的特点,学校应该建立了校级心理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家长、医院协同配合的七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七级网络建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顶层设计,学校对七级网络的各个网络进行了职责分工,每个网络互相配合又独立开展工作。七级网络建设发挥了各级人员的优势,尤其是发挥了学生的优势,上到学校,下到宿舍,延伸到校外,实现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全面覆盖,对全面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心理育人工作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具有重要意义。

3.让发挥朋辈学生在心理育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处在学生群体之中,他们最了解身边同学的情况,最容易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开展心理活动最有成效;朋辈之间的自助和互助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活动开展、心理问题学生的早期发现,朋辈之间的心理互助、危机事件的报告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应该发挥他们的优势,建立一套完善的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分类选拔、培训、考核及奖励机制。促进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朋辈互助的一个重要体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符合中国国情和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实现了助人自助的理念。

4.让心理危机干预更有效。高校要制定大学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规范工作流程和记录方式,重视新生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危机排查机制,为这些学生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实现心理危机学生在线分类和监控追踪,提高心理危机筛查的主动性。在危机预防工作中要重视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培养辅导员的危机识别能力,由辅导员来建立自杀危机预警信息库;发挥学校心理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五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优势,构建一张自杀危机干预的大网;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五级心理育人工作网络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技能,尤其是不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整合校内外资源,健全学校自杀危机预防的工作队伍管理机制。

来源: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转自:高校思政网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的五个维度 (qq.com)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重庆市大学城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校区
电话:023-65910193、65910192  邮编: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