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服务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服务项目>>心理活动>>正文
 
【心理防疫】返校了,我“受伤”的情绪怎么办?
2020-05-27 08:3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人们近期所遭遇的一场重大的创伤经历,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卷入其中,不同位置或背景的人记忆了事件的不同部分,医生记住的可能是实施抢救的过程、病人的病症以及受疾病影响的身体;病人记住的可能是患病时恐慌而紧张的心情、对家人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医院里冰冷的仪器设备;病人家属记住的可能是被隔离观察时的紧张和纠结、身边人群匆忙闪烁的眼神、一个个面容模糊却全副武装的医生;孩子大概只能记住神秘的蓝口罩和家人焦躁时的训斥,网络平台上、电视机前每日观看新闻的人们记住的可能是不断变换、令人担忧的数字、一副副揪心的画面;药店售货员记住的可能是某种特别热销的药品、人们涌向药店购买某些被指定的保健防护品时的饥渴和急迫。显然,这次疫情引发了严重的心理冲击和心理恐慌,造成了生活秩序的破坏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受损,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和受伤的情绪感受与情绪体验。最近,随着政府各项防疫措施的落实,疫情得到了有力的控制,同学们所经历的史上最长假期也行将结束。不过,一个随之而的问题的是:返校了,我“受伤”的情绪怎么办?

一、创伤与替代性创伤

根据WHO调查,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约20%—40%的受灾人群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30%—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而在灾难一年之内,20%的人可能出现较严重心理疾病。灾后最常见和高发的严重心理疾患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国际流行病学的调查则发现,重大灾害发生 1—2 年内,受灾人群中 PTSD 发病率为 3.7%—60%不等,其中极重灾区和特殊群体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随着对创伤后应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亦揭示出:除了直接遭受灾难伤害的受害者,那些间接暴露于灾难事件的人们也会受到影响,出现相应的心理及躯体问题。1990年,Pearlman和McCann(1990)即首次提出了“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 VT)的概念,最初用以描述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中被影响的状态和感受到的创伤体验。他们以心理治疗师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心理治疗师会逐渐表现出与来访者相同的创伤体验和应激症状,如恶梦、侵入性的想法、过度警觉、易激惹、怀疑他人等,进而出现长期或短期的防御性反应,包括心理麻木、拒绝、疏远等。替代性创伤导致治疗师对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认知模式产生了普遍的、累积的、持久的变化。这种改变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自我身份和专业身份的认知、对世界的看法、自我能力、社交能力、生活信念等,特别涉及到安全、信任、自尊、亲密感和控制感等心理需要的各方面。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之上,Mitchell K. Byme等人(2006)进一步指出,通过看、听或读新闻报道或讨论该事件等方式间接暴露于严重创伤性事件,会使人们产生与亲身遭受灾难的个体相类似的心理反应,将替代性创伤的内涵扩展到每一个个体。

二、替代性创伤的主要表现

McCann和Pearlman(1995)在提出“替代性创伤”这一概念后,用建构者自我发展理论对其进行了阐释,提出了替代性创伤在对自我结构参照系统、自我能力、自我资源认知模式和记忆知觉五个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缺乏动机、感觉自己想做的事太多却没有时间、不愿意参与聚会等集体活动、交流困难、认为社会有失公平、很难保持冷静、很难觉察和控制自己强烈的情绪、难以应对焦虑和不安、无法自我调适、决策困难,同时也会觉得有侵入性的想法。另外,研究发现,替代性创伤表现出的是一系列躯体症状和心理反应。Sexton, L. (1999)即指出,当遭遇替代性创伤时,人们的“同理”能力、保持中立的原则、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可能受到干扰,影响工作效率;同时,感觉系统也会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出闪回、身体感觉以及其他感觉不适的反应。还有研究指出,回避行为、补偿行为以及攻击行为是替代性创伤主要的行为表现。回避行为是指对于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事物(包括人、事、物、景等),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和行为;而补偿行为主要指不停的捐款、捐物、献血等其他利他行为(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补偿行为是面对悲惨情境,基于同情或者其他心理因素而表现出来的正常的行为反应,而非替代性创伤的表现);另外,替代性创伤还会表现出攻击行为,包括自我攻击和攻击他人,这一方面与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个体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除此之外,替代性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还存有很多相似的症状反应,主要表现为:反复性创伤体验,比如,感觉创伤事件好像再次发生、出现错觉、幻觉、闪回、反复出现恶梦等:警觉性增高,比如,易激惹、易受惊吓、难以集中注意力等;以及一些生理上的症状,主要表现睡眠和饮食方面,包括入睡困难、易惊醒、无食欲以及饮食过度等,同时也包括其他生理症状的表现,比如头痛、胃肠道、l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背痛、肌肉酸痛等。

Sabin-Farrell, R.和Turpin,G.(2003)在总结了过往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个体在经历 性创伤后在以下四个方面会受到的影响,这些表现可能是短期出现,也可能潜伏于以后的生活中,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随时表现出来:

(1)情绪、行为、生理反应,这是接触到创伤事件后最为常见的反应。

(2)症状反应,即(1)中所描述的各种反应的极端情况。

(3)认知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信念和态度方面。

(4)其他的影响,包括人际关系、自我调节和工作能力方面。

三、替代性创伤的觉察与自我评测

觉察是疗愈的开始,唯有知道替代性创伤的存在,才有可能寻求应对及疗愈的可能。一般而言,可以采用一些量表来评估自己是否有替代性创伤的情况。替代性创伤的评量方式有多种,以下仅摘录Saakvitne和Pearlman(1995)提出的“替代性创伤自评问卷”,供做参考。

替代性创伤

自评问卷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在以下生活和信念有什么改变?请分别一一加以回答。有些只需简短回答,有些则鼓励自己多加描述。

(一)、参考框架

有关自我认同和自我信念:我是谁?

有关对外在世界的观点和信念:我怎么看这世界?

我的精神层面有任何改变(信仰、价值观、生命哲学等)?

我的学习与工作动机:与当初从的理由相比是否有改变?

(二)、自我能力:内心的平衡

我如何处理自己强烈的情感?

我重视我与重要他人的关系,且知道他们同样关心我吗?

我觉得自己有价值、值得他人关爱吗?

(三)、自我资源:以自己的信念运用资源

在个人生活上,我是否运用自己的资源做了很好的决定(如自我保护的判断、人我的界限等)?

我是否运用资源让我更了解自己(内省),以及更成长(洞察、提升自我等)?

(四)、基本心理需求及对这些需求的信念

1. 有关自己和所爱的人之安全

(1) 我觉得自己有合理的安全吗?

(2) 我相信自己所爱的人安全吗?

2. 尊重自我和他人

(1) 我以自己为荣吗?

(2) 我相信别人值得尊重吗?

3. 相信自己和他人

(1) 我相信自己的判断吗?

(2) 我相信可以信任或依赖别人吗?

4. 生活掌控

(1) 我相信自己可以掌控生活吗?

(2) 我相信自己可以影响别人的行为吗?

5. 亲和与亲密关系

(1) 我相信我是自己最好的陪伴者吗?

(2) 我相信自己可以亲近别人吗?

(五)、感官经验的改变:干扰的心像和感觉

我经验到较以前多的恶梦吗?

我有担忧自己或他人安全的干扰想法吗?

我经验到干扰的心像或感觉经验吗?

我因来访者的经验而引发自己的过去创伤吗?

我有性生活的改变或困扰吗?

(六)、我的身体显示压力或反应困难吗?

(七)、我注意到自我经验的改变,如麻木、去人格化或渐增的生理症状?

四、替代性创伤的应对策略

Saakvitne和Pearlman(1995)在该自我评测问卷的基础上认为,替代性创伤的应对有三个基本的原则:觉察(awareness)、平衡(balance)和联系(connection),而三者又互为联系,相互建构。“觉察”是接纳和专注于自己内在不平衡状态,如自身的需求、能力、时间的限制、情绪状态、内在及外在资源等方面的不协调;“平衡”是让自己的生活步调平稳,如维持工作、休闲、休息的平衡,也包含对自我内在的觉察和专注;“联系”则是对自己、别人和外在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管道,以开拓自己内在需求、经验和知觉的觉察。由此,我们建议即将返校的你在觉察到自己替代性创伤的表现时,应注意个人生活的安排,进行体能消耗、创造性、自我放松或自发性的休闲活动,注意自身的营养及健康状态,不因没有时间而自我忽略或废寝忘食、注意身体不适的讯号,寻求内在的平静及增强自我觉察的能力,当察觉内在失衡或生活及工作上有左支右绌的困难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

参考资料:

  1. Figley, C.R.(1995).Compassion fatigue: To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costs of caring. New York: Brunner/Mazel.

  2. McCann,L.,&Pearlman,L.(1990).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working with victims.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3(1): 131-149.

  3. Mitchell K. Byrne,Doukessa Lerias & Nichole L.Sullivan.(2006).Predicting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in those indirectly exposed to bushfires.Stress and Health 22: 167–177

  4. Pearlman,L.A.,&Saakvitne,K.W.(1995).Treating therapists with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and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In C.R.Figley(Ed.),Compassion fatigue: Coping with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ose who treat the traumatized(Pp. 150-177).New York:Brunner/Mazel.

  5. Sabin-Farrell, R.,&Turpin,G.(2003).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mental health of health worker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3(3), 449–480.

  6. Sexton, L. (1999). Vicarious traumatisation of counsellors and effects on their workplace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7(3), 393–403.

原文链接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地址:重庆市大学城重庆师范大学虎溪校区
电话:023-65910193、65910192  邮编:401331